本来读书月报的事是上个月就想开始做的,但是十月份既忙且懒,所以也就搁置了。
也罢,就从这个月开始吧,稍微记录一下每个月读的非(太过)专业类书籍。

本月总共读了5本书,很惭愧的是,其中四本是虚构性小说,剩下一本是日记。
全家福全家福

阿加莎克里斯蒂

看了四本侦探小说,全部来自“侦探女王”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分别是:

  • 尼罗河上的惨案
  • 东方快车谋杀案
  •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 怪屋

平时也比较忙,。,这些基本上都是在火车上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上消磨完的,10月份读了第一本阿婆的小说,觉得不错,由此又购入几本,竟一发不可收拾。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是波洛先生第一次出场,形象和福尔摩斯大相庭径————矮个子,精雕细琢的小胡子,爱戴一顶圆顶🎩,仔细打理自己的形象,操着一口是不是冒出几句法语的英语,但是往往又痛恨别人把误认为法国人。最重要的区别是,波洛大侦探在第一次出场时就已经是一个比利时小老头了(虽然他自己还会用染发剂试图遮盖岁月的痕迹),而不是其他正值壮年的侦探;也因为如此,阿婆在让波洛病逝时,读者并没有像对待福尔摩斯的死亡一样怒不可遏乃至威胁柯南道尔本人,而是坦然而怅然地表示哀悼,似乎失去了一位可亲的忘年交。
说实话,斯泰尔斯庄园这本,并不是很吸引人,富有的寡妇刚刚和小白脸完婚不久就被毒杀身亡,而其被害当天又被听到于某人争吵,此后重新起草了一份遗嘱,但是不久就不翼而飞。这种情节设置就能看到阿婆的某种创作倾向,相对于柯南道尔对细节的演绎推理,阿婆会费更多笔墨在条缕厘清人物的关系和倾向上。当然,波洛最后成功揭开了谜底,有趣的是,和福尔摩斯单纯享受破案的乐趣而将荣誉让给苏格兰警场不同,波洛是非常乐意在破案后当面将群众的智商碾压一番的,他的惯用收场是,将涉案人员和警方集中到一起,然后一点一点将自己的结论揭开,然后陶醉于观察众人钦佩/迷茫/绝望的神情(欸?怎么听上去像是沉睡的小五郎同志)。
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一大出伦理剧,病态的三角恋,巨额的财产,美人香消玉殒,简直就是公路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可能是阿婆最广为称道的创作了,也数次被搬上大银幕和小荧幕,构局之精巧,结局之惊奇,铺陈之精妙,都堪称侦探小说史的丰碑一座,但是我觉得《怪屋》却是更加有趣的一本,其妙趣在于,阿婆在情节的展开中不断地暗示读者凶手所在,但是我们,愚笨的读者却无法察觉到阿婆的提醒,直到最后谜底揭晓才悔不迭暗骂自己太笨。

政治的人生

这本书是王沪宁1994年一年的日记摘选,最初是因为王沪宁是这届常委中我最关注的一位(因为其学术界背景),因此买来想窥探一下(相对)年轻的王沪宁是怎样的一个人。
读完之后感觉大部分注意力都被那个我还没出生的年份的时代速写所吸引(可能是猎奇吧),其中的政治思想反而倒没有太多关注,记几点印象较深的吧:

  • 书中提到,有台湾高校学者来访,王沪宁表示台海两岸认识都非常刻板,我们往往高估了台湾的发达,而台湾那边往往低估了大陆的发展。 真是有趣,23年过去了,现在大陆已然不再高估对面了,而对面还是不是爆出“茶叶蛋”这类可笑的事件,湾湾的政治再这么娱乐化下去,怕是愚己娱人哦。
  • 94年的时候,王沪宁多次在日记中提到腐败的问题,并指出腐败未来发展的变化,可见其对待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希望这届任上,该同志能从法理层面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吧,毕竟总是靠一阵一阵的“打老虎”运动难以长久。
  • 王沪宁的娱乐活动(读书/电视/电影)总是在深夜,凌晨一两点进行,这点我深有体会,去年实习的时候也是。往往是白天太忙了,虽然回到住处已经很累了,但是感觉不娱乐一下又很亏,就只能熬夜修仙。
  • 书中还提到王沪宁几次看“奇人”表演,也就是什么用意念把勺子弄弯的所谓超能力,当然,我们现在看来都不过是骗子的障眼法,但那时竟然还能蒙住王沪宁这种高级知识分子,也算是奇事了。
  • 书中还提到了黄桥烧饼,谈的是为什么我国的这类老字号往往是以地方招牌为名,而没有发展成流传的商标。

最后贴一首王沪宁的诗吧:

阡陌
王沪宁
我站在高高的大楼上
任凭那目光飞出紧闭的钢窗
那眼下的路
酷似 一把巨大的黄铜钥匙
钥匙
那么大
又那么美
它能把一把锁开敞
谁 又能拿得起这把钥匙
去打开那被生活锁住的理想